close
回台期間,接受了台灣古典音樂網的專訪
將內容po上網誌,與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古典音樂世界裡的想法: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訪問者: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小組(簡稱Q)
受訪者:小提琴家 梁茜雯 (簡稱梁)


Q:您是14歲出國,當時是自己想出去的嗎?
梁:我從小學音樂就打算出國,一開始是媽媽陪我來,後來年紀漸漸長,就慢慢學習獨立。

Q:您在上台之前是如何預備自己?
梁:上台之前就是充分的練習,你在上台前練習就是要有把握,我喜歡在我上台前一兩天習慣把所有曲目像正式彩排般走一遍,有時為了更加深自己的臨場感會以鞠躬來模擬自己上台的感覺,正式開始後不管發生什麼錯誤都會走下去。

Q:您曾經待過維也納與柏林,這兩個城市帶給您什麼樣環境上的影響?
梁:這兩個地方都是首都,我在奧地利待了八年對於維也納相當熟悉,後來到了柏林就很明顯感受到兩個城市的氣氛不同,維也納是音樂之都,對學生來講有非常多音樂會的福利,維也納是一個很安靜的地方,可以說是一個很好沉澱自己的地方,也是個可以培養基礎的好地方,後來到了柏林,我覺得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城市,柏林一直有很多國際的藝術家,包容著很多不同人種的文化,相較之下柏林是更大更國際化的都市,在柏林對現代音樂的包容相對地也更大,是一個可以提供藝術家成熟期發展的地方。當初會想到柏林是因為我覺得如果要接觸更多的藝術與文化,選擇大都市是比較好的,另一方面我在維也納跟了Günter Pichler教授八年,也是藉此機會換個環境成長。

Q: Günter Pichler教授是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,他教育學生是否融合關於室內樂方面的知識?
梁:我們跟他上課畢竟是以培養獨奏家為方向,並不會跟室內樂混為一談,他會非常清楚的讓你知道你現在是個獨奏家的身分在拉琴,我們在維也納上課時會有另一個伴奏老師,Pichler每次一進來就會把鋼琴蓋全部打開,他要讓你知道你是在跟整個樂團的音量抗衡,而不是只跟鋼琴在合作,他會運用很多的方法來激勵你展現出獨奏家的那一面,室內樂需要很多很多的合作,然後產生溝通,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,我個人是較喜歡獨奏的。


Q:您覺得成為一位獨奏家需要有豐富的比賽經驗嗎?
梁:我自己小時候在台灣比過很多的比賽,出國以後我遇到一個蠻大的問題,在亞洲比賽被看的很重,是一個可以快速被肯定或被認識的成績單,我出國之後還是有個想法是希望可以參加比賽,但是Pichler他是一個堅決反對比賽的人,我當時告訴他我如果沒有比賽那我以後回台灣該怎麼辦?他跟我說:「我當然知道比賽是個跳板,但是比賽到底幫了你什麼?如果你要別人認識你,你想必要參加很大型的國際比賽,為了那些曲子你要花一兩年的時間把那幾首曲子練到完美,可是你為什麼不想想把這些時間拿去接觸其他曲目對你更有助益,那如果你參加大型比賽而沒有入圍,你就會心情低落而自我懷疑,如果你拿了第三名而不是第一名,那也沒有人會記得你,不然你可以告訴我某年某月某比賽的得主是誰呢? 」 我當下是答不出來的,比賽有好有壞,透過比賽這些機會可以短時間的督促自己練習,激發自己的潛能,另外要比賽也要有相當的心理建設,要能接受之後的結果,如果你能靠著比賽能讓你成長,那鼓勵你去比,但如果你只是想成名,我想不見得可以真正達到這個目的,難道每個大比賽的第一名都是將來成功且讓大家熟識的嗎?我想也不一定。

Q:在歐洲唸音樂院的多半是亞洲人?這是為什麼呢?
梁:在歐洲最多的亞洲人應該是韓國人,我想這跟經濟發展有關係,他們前幾年崛起,所以他們可以有機會出國,在韓國及日本的古典音樂市場也是發展蠻好的,他們很重視古典音樂。在入學考考進的亞洲人比較多,因為亞洲人從很小就開始培養,可是在歐洲可能14、15歲才開始學音樂,所以在入學考時很多時候程度不及亞洲人,可是在最後快畢業時往往亞洲人不及歐洲人,我想可能是自身文化的關係,歐洲人在最後可以體認的恐怕比亞洲人更深,歐洲人在進音樂院之後突飛猛進,這常常是亞洲人所不及的。亞洲人常常到了歐洲還是跟自己人相處在一起,變成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,語言可能他聽得懂但是不夠好,所以在語言不夠好的情況下是很難體會其他相關藝術的,變成不願意放開心胸去體認,也有學生是為了模仿而不是為了學習更多,所以他能夠得到的也是很有限。

Q:您個人認為音樂是需要學習還是可以靠著自己的天分自由發揮?
梁:我覺得還在當學生時,你還是會抱著學習的心態,當老師對你有要求時你很難說不,可能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,但是我覺得如果你有拒絕的心態,你就不可能知道老師教給你的東西是好還是不好,有些人是需要開發,有些人很知道自己要什麼,我自己本身是願意嘗試的,可是我會回到自己原本設想好的路線,當你去嘗試之後才會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是最好的,畢竟多方嘗試是比較好的。

Q:您覺得音樂可以溝通嗎?
梁:我覺得可以溝通,但是很困難,音樂要溝通的前提是雙方必須有差不多的程度及認知,甚至是音樂上的價值觀必須相同,並且雙方要敞開心胸去接受,這是每一位學音樂的人要特別注意的,因為我們很容易有心胸狹隘的現象,有這種情形的時候其實是很無理的,因為音樂不是不能溝通,而是不願意被溝通,你是否願意敞開心胸包容其他人的音樂,這才是一個音樂家真正要追求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亂七八糟的珍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